什么是土壤墒情?土壤墒情的概念是什么?
2023年01月04日 15:07
土壤墒情是指一定区域内,土壤的水分含量,它包括田间持水量和土壤持水饱和度。
作物播种后,如水分不足,就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开花结实。
所以对于作物种植来说,水分是非常重要的。
土壤墒情监测就是通过气象仪器采集空气中热量与湿度信息并结合相应的土壤含水量等数据后,进行分析计算所得到的一种科学的评价方法。
一、可以实时监测土壤的含水量,当土壤水分低于临界值时,就可以自动报警提醒用户及时补充水分。
1、采用红外线传感器,测量土壤温度,然后计算出含水量,当土壤水分达到警戒值时,传感器会报警提醒用户。
2、土壤含水量与地温之间的关系是成正比的,所以当我们测量出地表温度时会计算出含水量。
3、水分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以及产量,所以这个传感器一般都是安装在农田里,方便监测;
4、采用电池供电可持续工作8小时左右。
5、传感器是可以用螺丝固定在土里来安装使用,可以自由拆装。
二、监测空气温度与湿度,当空气湿度大于50%时,土壤温度为20℃左右。
空气中的湿度是影响土壤墒情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土壤水分不足时,土壤中的含水量降低,会影响作物对水分的吸收,使种子不能发芽或影响作物生长;在土壤水分充足时,根系生长旺盛,吸收大量的水分,促进了对水、肥、气等各种生产要素的利用。
空气湿度过大时,也会导致土壤温度过高而产生干旱现象。
当空气湿度小于70%时,则不利于作物根系生长和吸收养分;当空气湿度大于80%或相对湿度大于90%时,则容易发生冻害现象。
所以土壤墒情监测对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可以根据土壤含水率及作物生长情况,确定合理的灌溉制度和浇水时间。
(1)及时了解作物生长状况,根据作物生长规律和土壤墒情的变化趋势,及时灌溉,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根据土壤墒情监测数据及当地气候特点进行科学灌溉,可以提高灌溉效率。
(3)根据作物生长需要和天气状况调整灌水次数,提高利用率。
四、可在土壤上架设传感器等设备实时监测气象要素数据变化情况及数据处理。
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具有数据采集、数据传输与处理,气象数据分析等功能。
系统可用于农田土壤墒情、作物生长环境、气象要素等信息的采集,为作物合理布局、气候调控和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五、通过数据的变化分析可以准确判断农作物生长发育阶段是否缺水以及干旱程度大小。
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的土壤墒情监测仪有多种类型,如无线传感器网络型土壤墒情监测仪、便携式土壤墒情监测设备和气象自动监测站等。
无线传感器网络型土壤墒情监测系统是在传统的土壤墒情监测系统的基础上,采用了互联网技术,结合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土壤墒情监测系统。
它利用分布于农田或田间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组成一个完整的数据传输网络,通过该数据网络将采集到的土壤湿度信息传送给中央控制中心。
在此过程中,可由计算机对实时传输过来的土壤湿度信息进行处理、存储、统计等。
通过中央控制中心,可以实时掌握所监测区域内土壤湿度和温度等主要参数情况,并可以通过无线传输系统将所获得数据进行分析。
关于海川润泽
新闻中心
服务支持
解决方案
产品中心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2023厦门海川润泽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20009400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