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预警的主要内容
2023年08月03日 11:21
洪涝灾害预警是指通过预报、预测、预警等技术手段,分析洪涝灾害的发展趋势,研究制订洪涝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置方案,为洪涝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置提供决策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应当制定并组织实施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一、监测
洪涝灾害预警应从洪涝灾害发生的气象条件、水情流量、土壤含水量、地质条件等方面进行监测,为洪涝灾害预警提供技术支持。监测设施包括:气象监测站、土壤监测站和地质监测站。
二、预报
1.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洪涝灾害监测预报工作,健全监测体系,提高预报水平,增强对暴雨、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能力。
2.各级水利主管机构应当加强对河道、湖泊和水库等水利工程的巡查,做好监测工作,及时掌握水情。
3.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当加强对江河洪水的监测和汛情、灾情的分析预报,及时作出决策并发布预警信息。
三、预警
根据气象、水文、水文地质等部门的监测数据,分析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确定洪涝灾害预警级别。
洪涝灾害预警级别一般分为四级: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其中红色为最严重的级别,也是预警级别最高的颜色。对于不同级别的预警,其工作内容与响应措施有所不同。
红色预警:当某一地区发生洪涝灾害可能性较大时,应在24小时内报告上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并由县级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单位进行先期处置。同时,应及时向社会发布可能受到洪涝灾害威胁的人员及财产安全转移的预报和警报。红色预警级别较高时,应加密预报和警报频率。
四、响应
在洪涝灾害预警期间,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加强对自然灾害情况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并根据汛情、险情、灾情发展变化趋势,及时调整预警级别。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组织应急处置队伍和社会力量,开展抗洪抢险救援工作。在洪涝灾害预警期间,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生活确有困难的受灾人员给予基本生活救助。必要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依法征用社会力量用于救灾工作。
五、预防措施
1、根据气象部门发布的气象预报,加强汛期的预警工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及时掌握雨情、水情、汛情、灾情,为防汛指挥机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2、防汛指挥机构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3、防汛指挥机构根据汛情变化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并根据防汛抗洪的实际需要,发布转移避险命令。
4、各有关部门要立即行动起来,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防洪排涝的各项准备工作。组织专业队伍和群众开展抢险救援工作;做好水库山塘、堤防等水利工程的巡查防守工作;加强对洪水、滑坡等灾害隐患点的排查治理工作。
关于海川润泽
新闻中心
服务支持
解决方案
产品中心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2023厦门海川润泽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20009400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