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动灌区水资源高效利用
2023年09月01日 11:19
灌区是指利用天然水体进行灌溉的水利工程设施,通常包括灌溉渠系和灌溉工程两部分。灌区的水资源利用水平反映了灌区的经济实力和节水能力,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我国灌区水资源利用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工程老化失修,工程效益衰减;二是用水效率偏低,管理粗放;三是水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四是水资源管理体制不顺,节水机制不完善。为此,需要通过以下措施推动灌区水资源高效利用:一是优化灌区布局与结构,推进灌区标准化建设;二是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三是加强节水管理,提高用水效率。
一、优化灌区布局与结构
通过对我国灌区现状进行评估,科学划定了需实施标准化建设的灌区,并对各灌区进行了标准化设计,建立了灌区标准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标准的实施推动灌区标准化建设,提高了灌区工程建设质量,并通过标准化的实施促进了灌区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二、发展节水灌溉技术
节水灌溉技术是提高灌区水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措施,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迅速,在灌区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目前我国节水灌溉技术存在诸多问题,如:节水灌溉工程设施老化失修、运行管理方式粗放、灌溉水利用率低、节水灌溉技术体系不健全等。
三、加强节水管理
1、加快推进水权水价改革。加快水权、水价、水权的市场机制改革,探索建立基于定额管理、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的新型水价机制,通过市场竞争来调节用水户之间的用水行为。
2、加快推行合同节水管理。加快合同节水管理推广应用,推广“政府+专业化节水公司+用水户”的合同节水管理模式,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通过价格杠杆使社会资本参与到灌区节水改造中来,提高灌区节水水平。
3、健全水价形成机制。推进水价改革,建立以成本为基础、市场调节为导向、激励与约束并重的价格形成机制。
4、加强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加强对灌溉用水的监控,严格用水定额管理,严格控制灌溉用水总量和灌溉定额,提高用水效率。
四、完善灌溉制度
我国水资源管理的最大问题是没有明确的灌溉制度,难以实现农业生产的水资源最优配置。由于缺乏完善的灌溉制度,使得灌区内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为此,需要对灌溉制度进行完善,将用水管理与水价制度结合起来,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促进用水效率的提高,从而实现灌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五、实施灌区改造
灌区改造是指通过对灌区的建筑物、渠系、输水管道、田间工程等进行改扩建,提高灌区的灌溉能力,改善灌区的灌溉条件。灌区改造涉及的内容包括:对灌溉渠系进行升级改造,新建或改扩建一批节水设施,实现高效节水灌溉;对灌溉渠系进行整修和整治,消除各种隐患,提高渠系输水能力;对输水管道、田间工程、建筑物等进行除险加固。在灌区改造中,要充分考虑供水安全、土地利用和粮食产量等因素,科学制订灌区改造方案,合理确定投资规模。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以国家投资为主,地方政府和农民共同筹资为辅。灌区改造工程应按国家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的原则组织实施。
关于海川润泽
新闻中心
服务支持
解决方案
产品中心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2023厦门海川润泽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20009400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