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信息化建设必要性分析
2023年02月01日 15:34
我国灌区数量众多,现有的水利信息系统存在不能全面反映灌区信息,不能对灌区管理和服务进行及时、准确地监测;没有形成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以及与相关部门数据共享交换渠道,造成了许多管理信息孤岛问题。
同时,灌区信息化系统在功能、运行维护、服务水平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了系统无法满足实际业务需求。
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升,需要大力加强灌区信息化建设:
大力加强灌区信息化建设是全面提升农业灌溉管理及保障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保障;是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保障;是全面提升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能力的支撑保障;是实施“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水利工作方针与国家节水行动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决策实施的重要支撑。
一、灌区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在灌区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要建立数字化灌区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灌区管理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
一是要建立基于物联网的数字化灌区信息系统,将灌溉过程中的用水、用电等设备和灌区信息进行数字化采集并上传到管理平台进行实时监控,实现全过程信息化控制和管理;
二是建立基于移动终端的远程可视化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对实时监测数据的分析处理以及相关模型分析,对运行情况实现远程实时监测和预警;
三是建立与水行政主管部门、工程建设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与水利等相关部门及相关技术单位交流对接,促进信息共享。
二、灌区信息化现状
目前,我国有近4000个灌区,规模以上灌排工程有八千多处。
根据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提供的《中国水利行业数字地图(水利部分)》所提供的数据统计显示:在2000年~2017年期间,全国范围内灌区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与现状数据存在较大差距:2000年~2001年基本符合,2001年~2005年基本符合,2005年~2008年基本符合或不符合。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提供的水利行业数字地图与当前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距。
在水利工程中所涉及的数据也是不准确的,并且还面临着不同信息系统间互相干扰而影响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等问题。
在这些问题中包括:水利工程管理数据与业务流程、业务审批流程不一致、工程运行过程中存在人为操作误差等。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灌区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与其他行业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灌区信息化建设发展缓慢,尤其是中小型灌区信息化建设还不够完善,仍存在没有信息化管理平台和没有实现自动化控制的问题。
二是灌区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较低,缺乏对灌区工程运行状况、用水计划、水情测报体系和信息网络等方面的监测,无法满足灌区水资源管理与用水管理需求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是在开展业务活动中缺少信息化手段,无法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工作需求。
四、解决措施与对策
(1)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灌区运行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提高灌区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2)利用信息技术,强化对灌区各类设施设备的安全运行管理,及时掌握运行状况,为灌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创新,实现系统数据的自动采集与存储,实现数据共享。
五、结语
为全面提升灌区信息化建设,建议灌区管理单位采用“统一建设、分级负责”的原则,由政府投入,水利部门牵头负责建设灌区信息管理系统;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充分利用金融工具来解决资金问题;建立灌区信息系统的维护和升级机制,逐步建立完善灌区信息数据标准体系、安全可靠的运行维护机制和安全可靠的数据共享交换体系以及满足业务需求的监测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等;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灌区信息管理工作效率。
灌区信息化建设不仅能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还能有效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信息化水平提升,对灌区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
关于海川润泽
新闻中心
服务支持
解决方案
产品中心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2023厦门海川润泽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20009400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