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墒情指的是什么?
2023年02月16日 14:07
土壤墒情,是指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水分的状况,是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必需的土壤水分。土壤墒情是一个包括土壤温度、湿度、土质及气候等相关指标在内,可以看出这一地区是否需要浇水、如何浇水的效果等信息。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土壤墒情进行了详细分析。
土壤墒情监测系统
土壤墒情监测系统,主要是针对土壤墒情、气象因素及地下水位等监测需求而研发的一套智能化在线监测系统,能自动采集土壤温湿度、风速、风向、日照强度等数据,通过云平台管理后台实现对数据进行管理。可直观显示观测区域的实时状态,实现远程实时监测和预警。
土壤温度
土壤温度是指土壤表层内,经太阳照射后,向地面辐射的热量与地表向空气散热所形成的温差。地温是土壤水分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也是决定土壤水分和作物生长发育的最关键因子。
影响土壤温度的因素有很多:土壤类型、土层厚度、地形部位及耕作措施等。对作物而言,温度越高,其生长越快;温度越低,其生长受到抑制。
从作物需水量分析:对于耐旱植物如棉花、小麦等,其对土壤温度要求是白天不能高于30℃,夜间不低于5℃;而耐湿植物如蔬菜、瓜果等对土壤温度要求是白天不高于35℃;晚上不低于15℃。
一般认为25℃左右为最适宜。
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是指土壤中可被植物直接利用的水分,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自然状态下,土壤中空气稀少、空气密度小,水多,或空气中含有水分而土壤中不含水。在农田里,水是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养分和气体肥料;但在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和气体养分(如氮、磷、钾)充足时,却又会因土壤中缺少水分而导致生长发育不良。因此,研究作物的需水量和需肥量,以科学地供给肥料是一项重要课题。
土壤温度和墒情的关系
土壤温度是指土壤表层10厘米范围内的温度。由于热量是在移动的,因此可以通过计算地表面积和某一层土壤温度,就可以推算出该层土壤的含水量。土壤温度与地温之间有一个明显的差别,地温与土壤湿度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一般情况下,地表温度高于土温3℃时就可以满足作物生长要求,但当地表温度在20℃左右时,若不及时补充水分则会导致作物停止生长。因此要保持土壤含水量适宜,才能保证作物正常生长发育。
地下水位和墒情的关系
地下水位和土壤含水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地下水位是指土壤中浅水面之下的含水深度。地下水位对土壤墒情影响很大,主要表现为:土壤水分含量与地下水位呈正相关关系;土壤水分含量和地面平均温度、降水量及风速呈正相关关系;土壤含水率和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关系。
关于海川润泽
新闻中心
服务支持
解决方案
产品中心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2023厦门海川润泽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20009400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