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墒情监测的基本原则
2023年02月16日 14:49
土壤墒情监测使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对土壤水分进行实时连续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及时掌握土壤水分状况和变化趋势。它是农业抗旱决策的依据之一,对农田灌溉、农业耕作以及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及时准确掌握土壤墒情信息是有效抗旱措施的前提,能为科学抗旱提供依据。
2.墒情数据可以作为作物灌溉、施肥等其他措施的依据,利于提高灌溉效果。
3.干旱对作物的危害巨大,及时准确掌握土壤墒情信息可采取节水灌溉措施或适时播种、移栽等作物品种选用。
4.及时准确地掌握墒情信息可以促进农业生产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收集和分析土壤墒情资料
1.收集土壤墒情资料,了解土壤墒情现状,确定适宜范围。
2.对采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土壤墒情变化的原因和趋势,确定主要指标,为制定科学的抗旱措施提供依据。
3.根据采集的土壤墒情资料和有关参考资料,分析农业生产中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4.制定《农业抗旱对策》等指导性文件。
5.制定抗旱规划,确定水源工程建设目标任务和发展方向;制定节水灌溉制度、节水技术规程及农业用水定额指标等。
二、调查和选择土壤墒情监测站
1.调查土壤墒情监测站的位置、数量、分布范围和土壤质地,掌握土壤水分状况。
2.根据需要选择土壤墒情监测站的类型。
3.调查和分析当地的气象、水文资料,选择代表性强和与各监测站之间能连接成网络的监测点。
三、观测方式
土壤水分的观测有人工观测和自动观测两种方式,一般要考虑使用的设备和测量方法的特点。
1.人工观测是直接记录,要保证数据准确可靠。
2.自动观测是通过在土壤水分监测站附近安装传感器或安装在传感器监测系统上,监测并记录土壤含水量,数据传输到电脑并存储在数据库中。
3.自动观测的特点:
(1)整个过程全部实现自动监测,不需要人工操作,所以使用方便、灵活;
(2)对自动化程度要求高,要求现场有完整的配套设施。对一些复杂环境难以实现自动化;
(3)安装时间较长,不利于工作人员日常管理;
(4)设备造价成本较高,维护难度大。投资回收期长。
四、数据处理分析
土壤墒情监测数据是分析土壤墒情变化趋势,预测旱涝灾害的基础资料,它与气象站等常规观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是指导农业抗旱工作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依据。
1.连续的土壤水分监测数据有利于农业干旱监测与统计。
2.长期、连续、稳定的土壤水分监测数据,可作为旱灾预警和灾情评估依据。
3.农田土壤墒情监测数据对农业抗旱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4.部分地区的气象预报因素可以直接参考历史数据进行分析计算。
五、提高工作效率,规范数据管理和安全管理
1.加强管理人员培训,提高监测队伍素质,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对监测设备实行分级管理,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3.进一步完善观测网络和数据采集系统的建设,加强对已建观测站的维护管理。
4.加强监测设备的规范化管理和安全管理,避免对土壤墒情监测仪器的人为破坏。特别要注意加强仪器自身防雷、防水工作。
5.积极开发研制新技术,提高监测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和可靠性。
关于海川润泽
新闻中心
服务支持
解决方案
产品中心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2023厦门海川润泽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20009400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