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灌区包括哪些内容?

2023年03月06日 16:49

  现代化灌区是以现代工程技术为基础,以灌溉技术和管理为支撑,达到现代化建设水平的灌区。现代化灌区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必由之路;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现代化灌区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灌区管理深度融合;推进灌区管理现代化;加强灌区工程管理;完善灌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节水优先、统筹兼顾、立足当地、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重点建设以下内容:

  一、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灌区管理深度融合

  充分利用现有信息网络基础设施,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扩大信息网络覆盖范围,为灌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重点建设灌区信息网络、业务应用系统、通信基础设施等,推进灌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灌区现代化管理水平。优先在重要灌区和骨干工程上建立网络中心,构建高效的信息传输体系;结合现有设备和设施,按照统一规范要求,开发完善灌溉管理软件和灌溉业务应用软件;支持基于 Internet和 Web的信息发布和远程教育、远程控制、专家系统等现代化管理技术的应用;大力推广应用远程监测控制技术、多媒体信息发布技术、数据采集传输与处理技术。

  二、推进灌区管理现代化

  加快灌区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灌区管理深度融合,建立统一的灌溉管理信息平台,提高灌区现代化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推进灌区信息化建设,加强灌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灌区现代化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三、加强灌区工程管理

  1、构建工程监测预警系统:以灌区输配水、田间渠系等监测设施为依托,对灌区内的用水情况和环境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包括流量自动测报、环境监测和水质监测等。通过建设,达到灌区信息实时监控,信息传输可靠,应急管理及时有效的目的。

  2、加强工程信息化建设:根据灌区特点和工程状况,从工程管理角度出发,实现对输配水设施的自动化监控、远程控制等功能。提高灌区工程运行管理效率,保障灌溉用水的高效利用。

  3、提高灌区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通过优化调整灌区供水结构和用水布局,使水资源在农业生产和生活领域中得到充分合理地配置和利用。

  四、完善灌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健全节水管理组织机构,明确职责权限,建立完善节水工作运行机制。科学确定水权分配方案和用水指标,强化用水户参与用水管理,完善价格形成和动态调整机制。积极推行水费改革,不断健全用水计量、水费计收机制。积极培育新型节水灌溉工程管理主体,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

  五、全面提升灌区综合管理能力

  充分发挥灌区在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中的作用,科学规划灌区,按照“先节水后调水”的原则,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为主,结合田间工程建设和渠道衬砌等配套建设,加强田间工程管理维护,配套完善田间灌溉设施。按照“先节水后调水”的原则,加强灌区末级渠系工程建设与管理,逐步实现“量水而行、因地制水、科学用水”。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通过采取民主协商、签订合同等方式,发挥灌区农民用水者协会作用,逐步形成由政府管理部门、灌区管理机构和用水者协会共同参与的基层灌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关于海川润泽

新闻中心

服务支持

解决方案

产品中心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2023厦门海川润泽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20009400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