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雨量等级划分标准
2023年03月16日 11:22
降雨是指大气中水分(水汽)的高度集中,造成对地面的湿度造成及其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过程,是大气降水的基本形式之一。
降水按其产生的原因可分为三类:
一是由对流活动产生的,如热带气旋、雷雨大风、冰雹等。
二是由对流层上部(从低层到高层)的云对地面的热对流产生的,如雷雨、大风等。
三是由中、高层大气的温度差异所造成的,如高温高湿天气、暴雨等。
根据形成降水过程所需时间和降水强度,又可将其分为日雨量(或小时雨量)和日降雨量(或小时降雨量)两类。我国降水量按季节划分为: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和冬季(12月-次年2月)。
一、定义
降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单位时间内通过空气的水量,或单位面积上通过空气的水量。它是大气降水的基本形式,也是衡量一个地区降水量多少的主要指标。
降雨可分为日雨量和小时雨量两类。其中,小时雨量是指1小时内降雨量,以毫米为单位;日雨量是指1小时内降雨量,以毫米为单位。
二、特点
1、降水范围广,降水量大。由于地形复杂,形成了各个地区的降水特点不同,且地区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2、雨带高度南北跨纬度广,南多北少。雨量从南到北递增,并且雨带移动也呈现明显的南北跨纬度特征。长江流域雨带一般在北纬31度至33度之间;黄河流域在北纬34度至35度之间;东北地区一般在北纬35度至40度之间;青藏高原在北纬38度至39度之间。与此相对应,雨带平均高度也由南向北递减。
3、雨日多,降水强度大。由于地形原因,南方地区平均每日降雨量约占全年总降雨量的一半,而北方地区平均每日降雨量不足十分之一。
三、分类
我国的降雨量由东向西逐渐减少。夏季(6-8月)全国平均雨量为388.4毫米,占全年雨量的44.8%;春季(3-5月)占19.5%,夏季(6-8月)占51.7%。全年平均降水量为526.4毫米,约占全年雨量的61.2%。
雨量是指一定时段内,从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量。它是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如气温、湿度、风向风速等,还取决于大气运动状态和地形地貌等,对降雨起着重要作用。降雨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指标。
世界气象组织(WMO)把全球划分为四大气候区: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和高原山地气候区。
四、等级划分标准
以全国各地一年中的降水量为基础,参考各地平均气温、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计算出每个气象站点的雨量数值,再根据其累计降水量对降雨等级进行划分。雨量等级的划分标准主要依据降水量在20毫米以上的程度。
我们在做项目或者其他方面时,要用到雨量等级划分标准,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为了方便记忆,我们把一年中每天、每分钟的降雨量分别叫做小时雨量、分钟雨量和1分钟降雨量。
五、等级划分依据
1、雨量大小:日降水量>20 mm为大雨量级,20~25 mm为中雨量级,25~30 mm为小雨量级。
2、持续时间长短:1~2小时称为短时降雨,大于3小时称为持续性降雨。
关于海川润泽
新闻中心
服务支持
解决方案
产品中心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2023厦门海川润泽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20009400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