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灌区的信息化建设
2023年07月20日 14:30
灌区作为水利行业的基础设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灌区信息化是灌区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推进智慧水利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促进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实现灌区的信息化建设,成为行业内探讨的重点。
一、灌区信息化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我国灌区信息化建设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国家对水利建设投资力度的加大和灌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灌区信息化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我国有超过100个大中型灌区实现了现代化改造,并普遍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为实现灌区现代化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当前我国灌区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信息孤岛、系统分散、资源共享程度不高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加强灌区信息化建设。建设现代化的灌区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更好地支撑灌区科学调度、高效运行和精准管理,推动我国农业生产向集约化、规模化、信息化和现代化转型升级。
二、灌区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灌区信息化建设是指在灌区管理单位现有的硬件设施和业务流程的基础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灌区管理和运行的全过程进行信息化处理,以实现灌区管理现代化和科学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灌区基础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加工、处理和传输;二是利用数据库、遥感影像等数据,对灌区的灌溉面积、用水结构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测;三是对灌区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与共享,建立基于信息化管理平台的管理系统,实现数据的综合分析利用;四是结合灌区自身实际,通过建立灌区水情测报系统、灌溉决策支持系统等应用系统,为用户提供优质、高效、快捷的服务。
三、灌区信息系统建设内容
1.建设灌区工程监测系统,对灌区各泵站、渠道、水闸、泵站等主要供水工程的水位、流量、水量等进行实时监测,实现实时数据的收集与存储,为灌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建设灌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包括灌溉信息采集终端和管理信息系统两部分。灌溉信息采集终端采用各类传感器、智能水表等终端设备,将数据上传到管理信息系统是灌区信息化的核心部分,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各泵站、渠道、水闸等供水工程的调度运行进行监控和管理。
3.建设灌区业务管理系统,通过对各灌区业务流程的梳理,建立统一的业务数据库和管理平台,实现灌区各业务的协同处理。
四、系统架构
基于“平台+应用”的建设思路,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建设统一的灌区运行管理平台,实现灌区生产、供水、节水、生态、水管理等各业务系统的协同工作,充分利用数据资源和信息资源,为灌区运行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平台采用“1+3”架构模式,即一个统一的指挥调度中心、3个业务应用系统。指挥调度中心包括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通讯网络系统等;业务应用系统包括用水管理系统、灌溉管理系统等。
关于海川润泽
新闻中心
服务支持
解决方案
产品中心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2023厦门海川润泽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20009400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