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海绵城市?
2023年08月01日 13:56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是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采取措施将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
一、规划先行,做好顶层设计
一是编制规划要深入研究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从规划层面上统筹解决“水”的问题,同时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二是要系统全面地做好顶层设计,既要有顶层设计的总体目标,也要有实施方案。
二、科学建设,以低影响开发理念为核心
低影响开发理念,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综合考虑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将传统的城市开发模式转变为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的模式,有效控制雨水径流,使雨水在进入城市水体前得到净化。
在规划、建设和改造过程中,首先应遵循自然规律,对原有生态系统进行保留、修复和改善;其次,通过一系列综合措施将对自然水体的破坏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例如通过植被、土壤等来调节水循环,营造良好的水循环;再如通过湿地、池塘等进行水质净化;还可利用雨水花园、透水路面等技术进行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综合运用多项技术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坚持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原则,采用低影响开发理念、技术与设施,从源头减少雨水径流污染和内涝。
在工程措施方面,应优先考虑使用透水材料进行路面铺装,并尽量采用低影响开发设施,对低影响开发设施进行有效组合形成低影响开发系统;在管理措施方面,应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手段。
为实现海绵城市的目标,还应遵循“一年试点,两年推广,三年见效”的原则,优先选择试点区域或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进行建设。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并探索将其作为应对城市内涝灾害的重要措施。
四、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措施,并考虑当地气候、环境、经济等因素。
对于地势平坦的地区,可采用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植草沟等方式;对于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应根据其地势特点和场地条件采取相应措施;对于地下水位较高或场地干燥的地区,应在考虑其自然生态条件的基础上采取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方式;对于建筑密集、市政设施配套不完善的地区,可采取建筑与小区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等措施。
五、完善制度保障体系,加强监督考核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积极推进试点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海绵城市”建设标准体系,为下一步开展全国“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要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强化全社会参与意识,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
关于海川润泽
新闻中心
服务支持
解决方案
产品中心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2023厦门海川润泽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20009400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