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有哪些?
2023年02月08日 11:38
我国地质灾害类型繁多,分布范围广。
因暴雨、台风、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和地面塌陷等引起的地质灾害每年都有发生。
根据地质灾害的危害范围,我国地质灾害类型可分为滑坡、崩塌及泥石流三大类;根据产生原因,还可分为自然诱发和人为诱发两类。
一、调查和研究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过程,总结经验教训,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灾害。
①对可能发生的灾害进行预报,当预报成功时,应立即向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发出警报。
②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工作。
③对已发生过的灾害,要对其发生发展过程进行分析。
④在灾害隐患点上建立监测系统,定期对隐患点进行监测并将结果报告有关部门,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⑤对新发现的地质灾害要调查清楚,防止盲目地开展工程治理破坏了原有的地质结构,影响到地质安全。
二、在灾害发育地段建立健全防灾体系,设置或调整监测网络。
(1)建立健全防灾体系,即在灾害发育地段设置防灾体系,包括:防灾措施体系、防灾工程建设及管理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2)设置或调整监测网络,即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危险区等重点地段安装监测仪器,并进行实时观测。
(3)加强监测工作,确保安全:通过对重点地段的监控(观测),掌握其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从而做出判断;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
(4)对重要地质灾害点设置警示牌和撤离路线图等标识。
三、建立各级专业防治队伍,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和定期进行隐患排查治理。
(1)在泥石流的发育区域内,加强对泥石流沟和冲毁道路工程设施等隐患的调查,对其可能发生的灾害和潜在危害进行预测;
(2)在崩塌灾害易发区,应加强地质灾害的调查、监测工作;
(3)在岩溶地区崩塌和泥石流易发区,应加强对岩溶地区的调查工作,了解岩溶发育区和崩塌、滑坡、泥石流之间关系及活动情况;
(4)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提高防治水平。
四、制定、实施应急预案,在灾害发生时进行紧急避险和迅速组织救援。
一旦发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应当立即组织人员撤离,并迅速向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
首先要对灾害点进行重点监测,随时观察动态,发现异常情况应当立即报告。
其次是对现场调查的滑坡、崩塌危险区域进行必要的人工加固和清理。
最后则是做好抢险救灾准备工作。
要根据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危险地段划分为危险区内重要建筑物危险程度以及撤离路线和方法都要事先拟定好。
五、开展应急救援演练。
通过演练,提高了工作人员的自救互救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同时,还要做好人员伤亡的应急救护工作,为抢救遇险人员争取时间,减少伤亡。
关于海川润泽
新闻中心
服务支持
解决方案
产品中心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2023厦门海川润泽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20009400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云资讯